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关节置换术后生存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老年股骨颈骨折124例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收集对病人术后病死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项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24例病人中失访4例,病死9例;所有病人髋关节Harris各维度评分随时间延长而上升(P < 0.05);单因素分析中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术后功能锻炼、血清白蛋白含量、血红白蛋白含量及淋巴细胞计数均与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关节置换术后病死率具有相关性(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术后功能锻炼、血清白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及淋巴细胞计数均为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关节置换术后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1)。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关节置换术后病死率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临床上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髋臼后壁骨折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髋臼后壁骨折及后侧关节囊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设计将7具骨盆的14个髋关节标本,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去除髋关节周围所有软组织,B组保留关节囊。分别按髋臼后壁总面积的20%、30%、40%、50%、60%从外缘向内纵向截骨,建立不同比例的后壁骨折模型,90°屈髋位对骨折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载荷下测量各组髋臼的形变位移和轴向刚度以及导致股骨头脱位时的载荷。结果载荷下,髋臼形变位移随截骨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统计显示截骨20%和30%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30%组与40%、50%、60%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轴向刚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同;载荷800N时,截骨40%、50%、60%组均发生股骨头脱位,而20%、30%组未发生股骨头脱位;A组与B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髋臼后壁骨折<30%时不影响髋关节的稳定,>40%时髋关节不稳,需行内固定治疗;后侧关节囊在维持关节的稳定方面与髋臼相比所起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骨髓单核细胞的分离提取国内外文献报道,大多是利用RAW264.7细胞诱导分化为破骨细胞。 目的:探讨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C57BL/6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的方法,观察小鼠骨髓单核细胞体外生长特征,诱导其向破骨细胞分化。 方法:无菌分离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取出骨髓细胞,提取过程中先用红细胞裂解液去除红细胞;骨髓细胞过夜培养后(大于16 h),第2天分离出悬浮细胞,在含有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获得贴壁的小鼠骨髓单核细胞。通过换液对小鼠骨髓单核细胞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测定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原代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细胞表面抗原,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诱导分化为破骨细胞。 结果与结论:新分离的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呈小圆形,两端伸出触角,培养5 d后,细胞成椭圆形,两端的触角更明显,增殖依赖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流式结果显示分离的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纯度较高,能够诱导分化为破骨细胞。利用间充质干细胞与单核细胞的贴壁能力不同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显著促进单核细胞贴壁增殖的特性能有效分离获得稳定生长的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培养的小鼠骨髓单核细胞性状稳定,表型稳定均一,适于做进一步研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由于踝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踝关节融合的方法较多并各有优势。 目的:比较胫骨开槽法及环锯法行踝关节融合的临床疗效。 方法:于2002-02/2011-02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招募的35例行踝关节融合的患者,分别采用胫骨开槽(n=19)及环锯截骨法(n=16)治疗,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比较。 结果与结论:所有3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96个月。胫骨开槽方法比环锯法踝关节融合手术时间长(P < 0.05),术中出血量多(P < 0.05)。术后8个月胫骨开槽组患者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高于胫骨开槽组(P < 0.05),胫骨开槽组有10例,环锯法有8例随访满5年,2组患者术后均有>1/3的患者出现临近关节退变症状。提示相较于环锯截骨法,环锯法行踝关节融合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踝关节融合后临近关节的退变也不可忽视。 关键词:关节融合;踝关节;环锯;并发症;关节退变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2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道采用长柄全干式或半干式多孔表涂股骨头假体加自体植骨行无骨水泥翻修术(RTHA)20例20髋的中期疗效。方法 均为首次RTHA的20例中诊断股骨头假体骨水泥固定后松动11髋,无骨水泥固定后松动9髋,其中3例伴假体干端骨折。骨缺损(Mulliken 分类):Ⅱ期8例,Ⅲ期12例。手术采用国产仿AML长柄半干式表涂和进口长柄全干式表涂股骨头假体各10例,后者包括Bi-Metric(Biomet.uSA)3例、AML(Depuy,uSA)4例,REF(Lima,Italy)3例,并取自体髂骨剪成火柴梗状植入假体周围间隙。结果 平均随访7年,功能优13例(65%),良6例(30%),尚可l例(5%)。X线表现:所有病例股骨近段骨缺损植骨区修复良好,表现为骨皮质增厚,致密。假体呈骨性固定16例,纤维性稳定4例,无1例松动,至今无1例再翻修。术后第1年内,骨性固定组假体下沉均<3mm,纤维性稳定组假体下沉均>3mm,下沉最多达6mm.以后未继续下沉。远段假体髓内充填率在骨性固定组均>90%,而纤维性稳定组均<80%。结论 采用植骨修复结构性骨缺损,并选用长柄多孔表涂全髋股骨头假体施行翻修术,是获得显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股骨头假体置换术后的即刻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F/PEEK)复合材料股骨头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即刻稳定性。方法8对新鲜成人尸体股骨平均分成两组,一组行钴铬钼合金股骨头假体置换术,另一组行CF/PEEK复合材料假体置换术。用位移传感器测量骨与假体之间的微动,模拟单肢站立施加载荷(200~1000N),并记录假体在股骨髓腔内的下沉幅度、旋转角度及界面间的相对运动。结果两种假体置入后,近端微动比远端大,CF/PEEK组的近端微动比钴铬钼合金组小,两者平均相差42%;远端的微动量都较小,但两者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CF/PEEK复合材料组的扭转角比钴铬钼合金组小38%,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前者的抗扭刚度比后者大39%以上。结论CF/PEEK复合材料股骨头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即刻稳定性优于钴铬钼合金假体,证明CF/PEEK复合材料股骨头假体在初次全髋置换术中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钛板系统固定的三维稳定性,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的适宜长度。方法18具新鲜颈椎标本,制成C4-5节段三柱损伤模型,分别用长度为20mm、28mm的椎弓根螺钉,以及AXIS侧块螺钉钢板系统三种方法固定,测试它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结果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但20mm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显著高于侧块螺钉固定。结论颈椎经椎弓根固定,选择20mm长度的螺钉,即可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同时安全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复杂,各种单一药物保护作用有限。为此探讨缺血预处理(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方法:将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组和IPC组各30只,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10只,手术开始步骤同其他两组,但不做肾下腹主动脉阻断即缝合伤口。IPC组先阻断腹主动脉5min,开放10min,重复3次,48h后阻断腹主动脉35min后开放灌注,缺血组阻断腹主动脉35min后开放灌注。于术后4,8,24,48h,7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脊髓标本的病理学改变,细胞凋亡情况及脊髓组织中白细胞介素()的水平测定。8IL-8结果:各时间点假手术组所有动物神经功能正常。缺血再灌注8,24,48h,7d神经功能Jacobs评分,缺血组分别为(1.90±1.65),(1.34±1.76),(0.71±0.75),(0.61±0.57)分,IPC组分别为3.50±1.46),((3.80±1.60),(3.77±1.75),(3.50±1.2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98~11.12,P<0.01)。IPC组组织病理学变化各时间点明显好于缺血组,凋亡细胞数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缺血组。再灌注8,24,48hIL-8水平,缺血组分别为(5877.32±530.406015.49±441.55),),((5050.49±271.22pg/g,IPC组为()5086.34±284.16,5215.61±411.66,)()(4385.86±23  相似文献   
9.
背景:由于踝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踝关节融合的方法较多并各有优势。目的:比较胫骨开槽法及环锯法行踝关节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02-02/2011-02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招募的35例行踝关节融合的患者,分别采用胫骨开槽(n=19)及环锯截骨法(n=16)治疗,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比较。结果与结论:所有3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96个月。胫骨开槽方法比环锯法踝关节融合手术时间长(P〈0.05),术中出血量多(P〈0.05)。术后8个月胫骨开槽组患者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高于胫骨开槽组(P〈0.05),胫骨开槽组有10例,环锯法有8例随访满5年,2组患者术后均有〉1/3的患者出现临近关节退变症状。提示相较于环锯截骨法,环锯法行踝关节融合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踝关节融合后临近关节的退变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目前仍以固定平台假体为主,但活动平台假体临床使用量逐年增加,虽然旋转活动平台假体在理论上被认为能显著改善疗效,但至今尚未获得临床证实。 目的:总结Gemini MKⅡ(Link,Germany)旋转活动平台假体的设计特征和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Gemini MKⅡ旋转活动平台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08例(119膝),男31例,女77例;单侧97例,双侧一期置换11例;置换前诊断: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性病性Charcot’s病1例,创伤后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退变性骨关节炎87例。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所有患者均未行髌骨置换。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均未出现感染、股骨髁骨折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除双侧置换外,单侧置换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6±13) min。平均置换后血红蛋白下降值为(25±5) g/L,其中83例(86%)置换后血红蛋白仍维持在100 g/L 以上,无需输血。置换半年后的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分别恢复至(92.0±4.7)分和(90.3±6.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4.4±3.2)分和(91.6±5.9)分,较置换前显著改善(P < 0.01)。未见因内衬脱出或旋出,以及因骨溶解或假体松动需行翻修者。提示Gemini MKⅡ旋转活动平台假体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证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